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中醫實證錄》針灸治療改善慢性心臟衰竭症狀


編者:基隆長庚中醫科 劉師宏 醫師




劉小姐是位 45 歲上班族。自述在歐洲旅遊時,曾罹患小感冒而痊癒,回台後漸漸開始出現有氣無力的感覺。漸漸的,只爬了幾階樓梯就感到喘息不止,晚上也難以入睡,等到後來下肢腹部都出現了水腫,才前往心臟科門診檢查。一檢查才發現心臟射出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只剩下 11%


國人的隱形殺手


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性心臟衰竭逐漸變為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主要且持續成長的疾病 [1] 。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人口族群老化都是現代世界心臟衰竭人口不斷上升的原因。也是我國重視的一項健康問題。


為什麼選擇針灸?


現行對於慢性心衰竭主要是以降低危險因子、降低患者因心衰竭伴隨的併發症、再住院率與死亡率,並且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目標。現行有許多藥物、心臟復健、心臟移植等等的治療方式。

現有國際期刊提出系統性針對針灸治療的系統性統計治療回顧,確認透過針灸刺激身體多處穴位,可改善病人的臨床症狀表現(如水腫、疲累、失眠)、抽血檢驗值如腦排鈉利尿胜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和再次住院的機率。

若在現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針灸治療,還可提升左心室射出分率(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2]。針灸既有療效,且安全性高,實在可為慢性心臟衰竭患者改善臨床症狀的優良選擇。


針刺何處來改善心臟功能?


中醫自古就有關於心臟衰竭的症狀描述,如漢代《金匱要略》云:「心水者,其人身中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3] 描述了心臟衰竭患者水腫、行動易喘、不能平躺等等的臨床表現。而老祖宗也提出了許多相應的藥物與針灸治療手法。

以針灸治療為例,常用穴位有公孫、內關、巨闕、少海等等穴位 [4]。運用針灸刺激穴位,提升心臟機能,在臨床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功用。

舉一臨床病案為例:六十五歲的謝爺爺,因為長年高血壓控制不良的關係而導致了慢性左心室心臟衰竭症狀。平常最困擾的症狀是夜間不得安眠,此外還有少氣無力,步行一段距離就會覺得喘,伴隨頭暈心悶等等症狀。

根據患者表現,選擇針刺公孫、內關、上脘、中脘、少海、後溪等穴位。針完約 5 分鐘後,病人就覺得又尿意要求拔針上廁所,後再針 15 分鐘。之後回診表示夜間睡眠症狀大有改善,原本須戴氧氣入眠,現在可不需依賴吸氧氣而入睡。疲累情況也大有改善。現持續追蹤治療中。




針灸可能改善心臟衰竭的原理


透過針灸、穴道導引和能改善心臟衰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面向,需要再更深入的研究。台灣中研院的王唯工教授在《氣的樂章》曾提出的共振血液循環理論。筆者認為很可能是一個可能的解釋原因。

王唯工教授認為以心臟本身僅 1.7 瓦的功率,要如何提供血液循環全身的動能?合理的解釋是因為身體心臟頻率以諧波倍頻的方法傳遞。因此在循環上,壓力波的輸送因為共振而容易抵達器官。

而我們透過針刺許多穴位,是會對血液循環的共振模式造成改變的。一個熟練的針灸醫師可以針對發現患者身體本身循環的阻抗點。透過針刺穴位改善血液循環的阻力,可以減輕患者心臟的負荷,同時改善患者末端器官的循環,進而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品質。


除了看醫師,還有什麼我能自己做的?


除了在門診接受針灸治療以外,現在還有許多有效安全的保養操可給病患選擇。以靜坐為例, 2010 年《臨床復健》發表,認為透過靜坐、吐納來訓練呼吸肌群,可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肺功能與運動耐受性。

長庚醫院中醫醫團隊以黃澤宏主任為核心也有提出一套太極養心功法,發現透過以上的調理改善,可以改善許多心血管危險因子,且十分安全,此外我們中醫團隊也有與心臟內科、復健科做心臟衰竭復健之研究,發現針灸確實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表現 [5] 。

現行哈佛醫學院也有採用太極復健的治療指引 [6] 此外,透過以上穴位按摩與導引法,可改善氣滯不通、氣血不足的問題,亦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保健方式 [7] 。若有心臟衰竭問題的患者,可至中醫門診詢問中醫師相關問題。


劉師宏中醫師



進階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pWMIeNgbU 
宏品中醫影片介紹心衰竭治療

高雄長庚曾詩婷醫師示範太極養生功

參考資料:


[1] Clyde, W, Yancy, Mariell, Jessup, Biykem, Bozkurt, Javed, Butler, Donald, E, Casey, Mark, H, Drazner, Gregg, C, Fonarow, Stephen, A, Geraci, Tamara, Horwich, James, L, Januzzi, Maryl, R, Johnson, Edward, K, Kasper, Wayne, C, Levy, Frederick, A, Masoudi, Patrick, E, McBride, John, J, V, McMurray, Judith, E, Mitchell, Pamela, N, Peterson, Barbara, Riegel, Flora, Sam, Lynne, W, Stevenson, W, H, Wilson, Tang, Emily, J, Tsai, Bruce, L, Wilkoff.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C]. American:ACCF/AHA, 2013.

[2] Lee, H1, Kim, TH2, Leem, J3. Acupuncture for heart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C]. Elsevi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6. 321-331

[3] 考書目: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7) 金匱要略。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ctext.org/jinkui-yaolue/zh  [Accessed 27 Apr. 2017].

[4] 孫培榮鍼灸驗案彙編 , (2015)7th ed. 台灣:中醫書局,pp.105-106。

[5] Association between Tai chi Chung Program, Anxie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th Promotions

[6] Harvard Medicine School Guide to Tai Chi by Peter Wayne and Mark L. Fuerst

[7] 穴道導引 蔡璧名 教授著